皇冠227特邀申请大厅“传媒人生”新闻报道及评论成片大赛由学院新闻传媒教研室创办,在教研室主任孙宁丰教授的带领下,已成功举办了十届,是西南地区唯一坚持了如此之久以评选新闻报道专题片、电视评论专题片(含纪录片)的大型专业主题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与业界的交流提供良好的专业平台。

在本届“传媒人生”中,播主系学生辗转驱车前往川西地区,在茂县九顶山探寻反盗猎深山巡护人余家华,听他诉说羌族祖宗三代人的深山坚守;到成都彭镇观音阁用光影记录老茶馆变迁,追忆红色革命气息;

到蒲江明月村拜访蓝染手艺人寒山,看苗族人利用山蓝对古老印染工艺进行当代的诠释;

到广汉西高镇航空拍摄万亩油菜花田,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到攀枝花米易县采访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曾正超,感受同龄人的“匠人”精神;

到成都第五十二中“工读学校”,拍摄“浪子回头”真实的学习生活;

到成都市红牌楼派出所24小时追踪警察出警,体验琐碎而危险的基层工作;

到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探秘在平凡的急诊室里不平凡的7名“男”丁格尔……

这些作品有的弘扬社会主旋律,有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有的关注社会新现象。狭路相逢优者胜,你关注的片子,获奖了吗?
6月5日当天成都的室外温度高达38°,筹备组的志愿者们依旧按时到位,从早上10点就在评片会地点——成都新格林精品堂艺术学校,开始忙碌了。




镶嵌相框、张贴剧照海报、悬挂横幅、拷贝成片、调试投影仪、搬放桌椅、整理评分资料……一切细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待评片现场布置完毕后,志愿者们瞬间化身“礼仪小姐”在楼道静候各位大咖评委们的光临。

如此高端、专业、有影响力的评片大赛,是由川影新闻传媒教研室的资深教师们和来自传媒一线的主编、制片人、首席记者、责任编辑等大咖构成的。他们是,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广播电视台首席编辑王晓岚,资深记者、四川电视台《新闻现场》SNG主编王雪菲,原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资深编导李雪松,资深编导、成都电视台《食不可挡》制片人陈聃,全省青年创新带头人、四川第四城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邱江涛,博士、原重庆电视台资深编导肖习,新格林精品堂艺术学校校长肖云际,四川电视台资深编导周思萌,博士、川大锦城学院编导专业主任赵万斌,全国十佳金牌制片人、四川电视台第二频道第三节目部主任贾佳,以及赴美访问学者、川影新闻传媒教研室主任孙宁丰,专业教师黄达云、向嵩、主父真真、肖峰、郭岚。


下午2点整,评片会正式开始,评片会分为上下两场,现场抽签决定播放顺序,以内容50%、技术50%的标准,一个作品播放完毕即打分,每三个作品进行一次专业点评。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的评选,最终,14级播主七班一组同学作品《花田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夺得本届评片会一等奖;14级主播四班《土陶匠人》及14级播主二班《老茶馆》获得二等奖;14级播主四班《工读学校里的魔法变身》、14级播主七班《你好,派出所》、14级主播三班《成都记忆》获得三等奖。

同学们的新闻成片水平十分接近,竞争相当激烈,二等奖《老茶馆》仅以1.151分的差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李雪松评委说到:“老茶馆这部片子的拍摄最为考究,摇镜头稳当,老手艺煮茶的细节也捕捉得很到位。如果在筛选采访内容时,能更多地为主题内容服务就更好了。”

担任了多次“传媒人生”评委的贾佳老师感叹:“每年总有新惊喜,有个别片子完全达到了省级电视台的播出标准。”为同学们的成果感到欣慰的同时,她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做新闻不能自说自话,媒体是面向市场的,所以拍摄内容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在拍摄人物专题类节目时,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树立性格特点是关键。
据悉,今年入围决赛的17份作品均出自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之手。“实践型教学”是学院训练学生的标准,“请进来,走出去”是学院坚持的教育理念,“融媒体人”则是当下传媒行业对学生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播主系学生来讲,不仅要会播音主持,还必须会采访、摄像、后期、写作、评论、编辑等。学院众多在传媒一线工作的专业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社会需求传达给学生。学院始终坚持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国34个省、400余个市级电视台培养了大量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导等专业人才。
本届评片会在成都市新格林精品堂艺术学校圆满落幕,传媒人生颁奖会暨成片分享会也将于近日举行,期待您的光临。
近期还将在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本届大赛获奖的其它学生作品及精美剧照,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