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李立宏老师莅临皇冠227特邀申请大厅为师生们授课,学院院长罗共和、播音主持系主任赵小蓉等领导出席。罗院长在致辞中对李立宏老师的到来表示感谢,并为他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李立宏老师在2012年担任最火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后,独特的嗓音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先后译制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阿凡达》,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专题片《大国重器》《京剧》等。深受大家喜爱的李老师的配音横跨了多个次元,具有智者的韵味,给人丝丝入扣的感觉,正所谓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讲座分两场,上午9:00,一位身材微胖,戴着古铜色复古式眼镜的形象出现在学术报告厅讲台上。李老师的讲座正式开始了,主题为“朗诵语言艺术的技巧与表达”,他主要从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及期望两方面进行讲授。现场李老师的声音一响起,《舌尖上的中国》即视感瞬间引起同学们的尖叫与欢呼声!他谈到他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受小学语文老师的启发,组织电台的播音员朗诵大赛,让他认识到语言和文字是不同的,声音的魅力是无穷的。同时就不少人提出的喜欢“天然去雕琢”展开了深入探讨,他认为配音应当做到返璞归真。
李老师指出,朗诵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是把文字传递出去,以文字为依据转化为有声语言。其次,具备传递功能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他以史铁生的散文为例,并作现场朗诵。李老师表示,朗诵的作用是在真实和合理的前提下,达到感人的目的。同学们对李老师浑厚动听、底气十足的声线赞叹不已,现场版更是令大家大呼过瘾!

下午,学术报告厅再次被前来学习“影视配音中如何进行角色塑造”的同学们围得水泄不通。
配《舌尖》时陈晓卿要求我保持“好奇心”
李老师聊到担任《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是很偶然的事。他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是1986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同年级的同学,毕业这么多年虽然一直没合作过,但也互相了解。陈晓卿刚找到他时跟他说,这次解说要跟以前不一样。至于怎么不一样,他心里也没底。录音时,陈导一直絮絮叨叨地提醒李老师要保持“好奇心”,保持对片中食物、食材和人物真实的好奇。这部纪录片画面的处理手法,不管是景别也好,角度也好,甚至包括剪编,确实和以往的纪录片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这些“不一样”,使他也容易让自己做到“好奇”。
以前李老师录的大多数是专题片,相对来讲理论性、知识性、专业性比较强一点。但是他在播音、配音上的优势就是能适应不同编导写出来的内容,他能用声音来解读背后所包含的信息,无论是关于人、关于事,还是关于感情。

《舌尖上的中国》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近,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完文稿,就很激动。因为有机会去讲述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讲述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他说,在正式配音前认认真真地看过两遍文本,对段落结构都非常熟悉了,是带着“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一直说完的”。正是怀揣这样一份专注的职业追求和投入的职业精神,《舌尖》红遍大江南北后,以致于有些人一听到李立宏的声音就戏言“饿了”,如此有“食欲”的声音,得来何其不易。了解作品内容,心里才有底气去解说、去配音,去拉近和原作的距离。
青年学子们不必刻意模仿当下是最好的声音
在交流中,他告诉同学们,人的声音在各个阶段都会变,他年轻时的嗓音并不像现在的浑厚低沉,不必刻意模仿他。不同的音色适宜不同类型的作品,大学生尚年轻,莫太早固定自己的风格,要不畏难,勇于突破自己。现在用声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舒适的状态,以量变引起质变,多加尝试和练习。

我的配音哲学:最大的主观就是最大的客观
李立宏老师的戏路非常广泛,配的角色或憨厚或精明,或奸诈或真诚,不拘一格,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为原作画龙点睛。他说,在适应不同的角色时,尽量掰开揉碎了地“忘我”,如此才能将自己最大程度的放之于“无形”,置身到剧情中去。而在解说作品时,基本要求是把事物内在的联系说清楚,其次要有自己的东西和理解,与传播作品的核心、思想、角度等相吻合的同时,再揣摩受众的接受方式。

配音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一个是行动,一个是情景,通过这两点来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发挥配音演员的主动性,录音前先看原片、通篇了解人物和故事,对影片其他信息的了解和掌握,便于配音演员更靠近原作,最大程度地还原影视作品的原貌,这是完成一个优秀作品的好习惯。可是现在的市场形势,一部片子从接手到完工只给你几天时间。配音演员只有在录制现场才会接触到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得非常好,这个要求太高了,需要配音演员平时有丰厚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因为配音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创作是有规律的,越过规律的底线就会出毛病。“多年的配音工作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你对参与的作品需要一个了解过程,你熟悉作品到一定程度时再去配音,才有可能成功。”在商业化的市场趋势下,坚持了解原作,也是像李老师这样兢兢业业的配音员们职业追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体现。

现场亲自指导播主系13级配音提高班作业
活动接近尾声时,现场播放了几段来自川影播音与主持艺术系13级高配班的作业,包括《话说长江》《女医明妃传》《无心法师》等专题片和影视剧,李老师在现场亲自给予了中肯、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一方面肯定了同学们在发声时,实多虚少的好习惯,一方面也说到在影视配音中,要注意加强声音外形的塑造,而不仅仅是状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应体会人物心理、行为、语言的不同,把自身揉进角色,达到人物情绪自然的流露。他还指出,要做到“不露声色”,又有内涵的传递,这需要学生们长期的积累和领悟,厚积薄发,来感受编剧的用意。

当天的活动,除了川影在校生还有一些校外的学生和在职毕业生慕名前来参加讲座。其中一位已经参加实习的川影12级学生向老师提问:“如何在缺少与作者相同经历的情况下体味文章的感情”,李老师解答到:“无论作品创作的时代与我们离得远或近,都要从作为一个人拥有最基本的情感这一共通点,来寻找与作者的感受共鸣。”

李立宏老师妙语连珠,与师生们畅谈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交流氛围热烈。通过李老师的悉心讲解回答,在座师生都表示获益良多。一位正在备考高配班的14级同学感慨到:“在听过李老师的讲座后,我总结了这么几个词‘酷爱、沉浸其中、职业素养,还有钻牛角尖不将就的韧性’。这些词语我不仅记到了纸上,也记到了心里,将在我学习播音主持的道路上持续鞭策着我锐意进取。”

到场的观众都沉浸在李立宏老师声音和表达的无限魅力之中,现场反响积极热烈,至此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李立宏老师莅临川影指导落下了帷幕。同学们将李老师围着,继续向他请教问题并合影留念,更多交流与合作还会持续。